一条汹涌奔腾的怒江,

劈开了怒江大峡谷,

使怒江两岸居住的人遥遥相望。

溜索,曾经是怒江最重要的交通工具,

过溜索,是怒江两岸人民往来于江面上的重要交通方式。

随着经济发展,

怒江修了很多桥,

溜索这一交通方式逐渐成为了一项旅游体验项目。

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关于怒江溜索的历史吧。

溜索有两种,一是陡溜,二是平溜,长度视怒江之宽狭而定,一般可达200-250米。

制作溜索的材料一般是用若干竹篾,一根一根地编绕起来,成为篾缆,连接起来,成一长索。

竹篾溜索▲

随着经济和交通发展,有些地方用钢索替代了竹篾溜索,增加了溜索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。

溜索的两端紧绕于怒江两岸的大树上(所以溜站多半在两岸有恰巧相对的大树地方),但也有用人工做一个大木椿深插地下的。此外是溜板,溜板是以约25厘米长、13厘米宽之木头一块,挖成凹形,如一块瓦,其背上挖一绊钮,绊钮上的洞宽有5厘米。另备皮带或棕毛或头发做的绳索三四根。过溜之时,将溜板覆于溜索之上,以所携之索带先串入溜板背上之钮洞之中,普通用两根索子就够。一根在串过溜板洞之后,即将其绕于过溜人之颈背之间,约在脊椎七骨之凸出部分,自然是有领子或手巾粘着,以免摩擦。其另一根在串过溜板之后,绕于臀部与大腿之间,将此两绳之两端各自结紧。在结绳之时,须以一手握住溜索而身子要用力勿使随溜板滑开,脚要紧踏地上。在结完之后,则先将两手把住溜板的背上,两脚提起卷着,头部要离溜索远些,否则会把耳朵擦掉。

陡溜站必须设在两岸高度不同的地方。过溜人在一切停当之后,即放手溜去,借溜索的斜度与人的体重的势力,瞬息之间,即达彼岸。一个陡溜站的溜索,只能溜向一个方向,但崎岖的山峡,自然在相距不远的地方,就有两岸高度不同而和前一个相反的所在,譬如前一个是江左高,江右低,此处则是江右高,江左低,于是过溜的方向,可以和前一个相反了。但也有以人工做高台,使其与本来两岸相反,这样一来,则往来各一溜索,在一个溜站上。

陡溜▲

平溜站须两岸高度相等的地方,因此溜索是较平的。过溜时,除了靠人的体重与绳子滑力而外,是没有倾斜的助力的,所以仅能溜到江心,即溜索全长的中间点,然后再由江心到对岸。平溜可以来回地溜。

攀爬平溜▲

在表面上看来,似乎陡溜比平溜更危险,但其实恰好相反。平溜到江心,若没有力气攀爬,则将垂悬江心,无法拯救,时间一长,全身力竭或者绳索断裂,势必落水而亡。所以一般平溜较少,陡溜较多。

陡溜除了迅速不费力而外,还可以溜行李物件及牛马牲口,载重普遍可达90-100公斤。

每条溜索如无意外,可以使用两年至三年之久。有一种迷信就是但凡看到有鸟雀息落在溜索上时,即认为其索是坏了,如果过溜会很危险,必得换一条新的。此迷信的来源,或许是因为鸟落在上面,喜欢啄咬,人们怕会啄坏。但如果鸟落上而没被人看见,也就无所谓了。

在溜索需要换新的时候,或被鸟雀停落上面而尚未更换,则用一个记号,禁止人去溜。这个记号就是在溜索椿子或结溜索的树上,挂一双草鞋,用意是警告行人:“你用脚走吧,溜是过不得的了。”这是无文字的傈僳最经济的达意方法。至于换溜索,及挂草鞋,是有专人管理的,即所谓“溜官”,多半是溜站附近的村长、乡长。

对于很多怒江本地人,尤其是老一辈的怒江人来说,过溜索是一种很普通的出行方式,早已习以为常。但游客在体验溜索时,眼望江心,波涛滚滚,远望溜索,又细小如丝,不免为之胆寒。如果你是一个爱冒险的旅行者,到了怒江不妨大胆一试,那种惊心动魄的感觉,一定会成为永恒的记忆!